2013年的東京行最後一站來到東京車站及丸之內地區。因為下榻的飯店位在交通太方便的上野車站,所以大名頂頂的東京車站其實若不是真的特地來,似乎也無機會經過。
東京車站所在的丸之內,為東京主要的金融、經濟中心之一,丸之內的歷史可追溯自1590年起,德川家康在此以江戶城作為幕府將軍居所。1890年代,官有 地的陸軍兵舍、練兵場等被遷移(明治維新後),當時政府財政困窘,三菱當時經營者岩崎彌之助以150萬日圓買入此區大片待開發的荒地,經過長時間的開發, 改良當地的地質,亦仿效倫敦的金融、保險業中心的Lombard Street,將丸之內打造成一片紅磚式建築。
加上1914年東京車站啟用所帶來交通 便捷度的提升,逐漸使丸之內成為今日所見的繁榮商圈。丸之內至今仍為三菱集團各公司總部所在地,這裡許多辦公室大廈亦屬於三菱集團旗下的三菱地所。1923年丸之內大廈在此區完工啟用,此後便以商業街急速發展,許多美式大樓在此建成,此區紅磚建築群與美式大樓建 築群,分別被稱為「一丁倫敦」與「一丁紐育」,意思即「倫敦街」與「紐約街」。我本來以為日本只愛法國,沒想到原來是「海納百川」。
戰後日本重新振作後,經濟高度成長,許多大型商業銀行都設置在此,讓丸之內成為金融重鎮,紅磚式建築一一遭到拆除,改建為新式的樓房。但好景不長,1990 年代,日本遇上泡沫經濟崩潰,辦公大樓陸續退租,1991年又遇上東京都廳搬遷到新宿。
因三菱擁有丸之內三分之一的土地,因此邀請其他地主成立「大手町、丸之內、有樂町地區再開發計畫推進協議會」,和東京都廳、區政府、東日本鐵路公司 (JR) 一起推動丸之內的再生計畫。計畫是將容積率放寬至超高的1800%!並增加文化、公共活動空間。計劃亦將丸之內原本的建物高度限制31公尺放寬至150m-200m,超高層的部分則必須退縮,以維持街道的 尺度。但原本31公尺的腰線仍被保留,作為裙樓的高度線,超高層部分則須退縮,以維持街道的尺度。
2002年完工啟用的丸之內大樓是最著名的例子,以1923年的大樓為基座層,保留舊丸之內大樓的立面及高度,往上退縮加蓋到37層樓,成為丸之內地區的 新地標,形成新舊並存的規劃,而後「新丸之內大樓」、「丸之內公園大樓」等大樓也陸續完工。聽說JR也因容積率轉換而獲得 500 億日圓的資金,用以復原東京車站,以及周邊環境。

東京車站所在的丸之內
附近盡是高聳入雲的大廈

過去是東京中央郵局的KITTE丸之內
今日則有零售商店及辦公室進駐

丸之內大廈正對面的新丸之內大廈
由1952年建造的8層高的第一代新丸之內大廈改建
改建後為樓層38層、樓高197.6米的複合式大樓
是千代 田區最高的大樓
9樓至37樓為辦公區域

大廈間不忘以綠意點綴
感覺真好


前面磚色的大廈為重建的東京海上日動ビルディング本館

三菱一號館美術館
2010年成立

原來東京路邊種的花
怎麼感覺跟我家附近的花很相似

丸之內公園大廈
而談到總建坪9,545平方公尺,長330公尺的東京車站,真的很壯觀,站得遠遠
的,那紅磚瓦建築物也無法全部拍入相片中。東京車站據說每天搭車人數超過45萬人,是日本最大規模的車站。東京車站興建時,故意不選擇於江戶時代起就發展
成繁華街的京橋側,而是在當時尚未開發的丸之內這側,朝向皇居正面的丸之內中央口,設有皇室專用之出入口。車站南北各自有圓頂形屋頂,當時將丸之內南口做
為乘車口、北口做為下車口。中央玄關為皇室專用。
不知是否到訪時是周日的原故,丸之內路上沒看到多少人,卻也因為這樣,對寬敞平整的大馬路,以及像高聳入雲的高樓大廈反而更印象深刻,看到這些一棟比一棟 高的建築,突然覺得東京車站沒什麼。沒想到到了東京第三次,這次才像真的走進這個城市的中心,此時此刻真切的感受到東京,是個國際級大城市,無庸置疑。
不知是否到訪時是周日的原故,丸之內路上沒看到多少人,卻也因為這樣,對寬敞平整的大馬路,以及像高聳入雲的高樓大廈反而更印象深刻,看到這些一棟比一棟 高的建築,突然覺得東京車站沒什麼。沒想到到了東京第三次,這次才像真的走進這個城市的中心,此時此刻真切的感受到東京,是個國際級大城市,無庸置疑。

歷史悠久的的東京車站
像是一個老前輩被眾後輩包圍著

2013年就可看見2020年東京奧運的影子
現在2021年看起來
只能以世事難料來形容了
參考資料
維基百科 - 丸之內
維基百科 -
新丸之內大廈
Wikiwand - 朗伯德街
【東京鐵男見聞】日本的曼哈頓 !都市重生的代表—丸之內
東京都丸之內地區再開發經驗分享
KITTE / 東京旅遊官方網站GO TOKYO
寫於2021年9月19日
0 Comments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