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不容易從Sevilla下榻的飯店坐計程車抵達火車站,結果因為恐怖分子橫行的
結果,在歐洲連要搭個40分鐘的車,都要經過安檢。總算上了AVE前往Cordoba,沒想到車內這麼舒適乾淨,更訝異地是車上的乘
客都很有水準的刻意壓低音量說話。美中不足的是不知為何車上有一股臭味,幸好
只是短程旅行,否則還真有些難受。火車上的服務員居然跟飛機上一樣發耳機給乘客,但座位上卻找不到如飛機上一樣的耳機插口,偷看坐在身旁肚子圓滾滾的伯
伯,只見他將耳機插在手機孔上,原來如此!讓我頓時有些失望。
到了Cordoba車站,馬上找公車站,公車站不難找,但不善坐公車的我,依然不確定怎麼看路線圖,所以向一旁也在 等車的小姐詢問前往Mezquita是
不是這個方向,小姐也不清楚,所以幫我問了一旁的一位先生(西班牙人都很熱心,自已不知道會再協助詢問他人),那先生回答是,沒多久公車就來了,那位先生
也一塊上車,才發現原來他不是乘客,而是車掌,坐到半路,他主動走來提醒我下站下車,咦?公車顯示的下一站不是我用Google找到的站名,為求謹慎,我
又問了一旁的乘客,害羞的婦人聽不太 懂英文,後方另一名乘客則主動告訴我是下站下車沒錯(西班牙人真的是好熱心、好愛搶幫忙),所以我趕快下車。
但因為與先前準備的地圖不同,所以感覺自己像是lost in
nowhere,街道上沒什麼人,前面一對韓國情侶居然走進一家店吃飯?!好吧,真的只能靠自己,走著走著,好不容易看
到一個適合問路的婦人,胡亂發音Mezquita? 幸好她聽得懂,親切地拉著我,用手指正確的方向。所以我總算到了目的地。
由Mezquita-catedral的入口走進,卻不見入內
參觀的指示,用英文問了一旁的清掃的老先生,他害羞但親切地指了指方向,總算要親眼一見。認識Mezquita-catedral的機緣是無意見間在
BBC Travel看到其獨特紅白相間的拱柱,成了此次來訪西班牙的主因。
起源
據傳Mezquita-catedral遺址最初是Basilica of San Vicente,在倭馬亞王朝(Umayyad conquest of Hispania)於西元711年征服西班牙後,該教堂被基督徒和穆斯林分割並共享至西元784年。因穆斯林社區發展,空間太小無法祈禱,於是Abd al-Rahman I將基督教部分買下,785年Abd ar-Rahman I下令將原有教堂結構拆除,建造清真寺。作為回報,Abd al-Rahman 允許基督徒重建其他被毀壞的教堂。然而上述基督徒和穆斯林共享的歷史真實性受到質疑,因為考古證據很少。
清真寺時期
當時Cordoba是穆斯林統治的Al-Andalus地區首都。在Abd ar-Rahman I及其繼任者的領導下,清真寺多次進行擴建。855 年,Muhammad修復了Bab al-Wuzara的大門(今天的 Puerta de San Esteban)。大門裝飾很可能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,通常被認為是後來摩爾人大門的重要原型。
最初的Aljama(當時摩爾人和猶太人自治社區)的平面圖採用了大教堂模型,其 靈感來自大馬士革和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(al-Aqsa)。因應當時 Cordoba人口發展,Abd al-Rahman II 擴建了清真寺,祈禱大廳向南增加了八個新中殿(nave)。後來教堂向南的延伸,導致原來的朝拜牆(qibla wall)被毀,並建造了新的朝拜牆。據說目前 Al-Hakam II 的壁龕 (mihrab )中的兩對柱子屬於Abd al-Rahman II 時所建的的壁龕。
Abd al-Rahman III統治下,沒有擴建祈禱大廳,而建造新尖塔是他最重要的貢獻,是安達魯斯境內最古老的尖塔。然而擴建庭院導致Abd al-Rahman III拆除它,重新建造的精美尖塔,繼續影響了塞維利亞、馬拉喀什和Rabat的尖塔,甚至一些羅馬式建築的塔樓,現在殘餘的部分已整合到現在的鐘樓中。
Al-Hakam II(Abd al-Rahman III之子)統治時期,政治、經濟和文化輝煌,反應在清真寺上的擴建成就。他的貢獻包括以創新、豐富和創造力的作品,從入口拱門可以看出,這個空間成為領 先全球建築的模範,在新工藝中,使用植物圖案、大理石和馬賽克創造的裝飾概念。另據學者研究,Mezquita-catedral庭院至少在808年就種滿了樹木,是世界上最古老連續種植的伊斯蘭花園。
987~988年,清真寺最後一次大擴建,由Al-Mansur(又稱 Almanzor)下令進行。擴大了庭院和祈禱大廳,並增加八個中殿,相應的庭院向 東擴張,讓建築更加寬敞而勻稱。雙層拱門的數百根新柱子的柱頭設計更簡單,拱門的雕刻是用油漆模仿的,石頭和磚塊之間沒有交替,可能是因製作匆忙。這次的 擴建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。
Mezquita-catedral佔地23,400平方公尺,是世界上面積僅次於麥加清真寺的清真寺,也是摩爾人建築中完成度最高、最傑出的作品之一。融合了摩爾建築和西班牙建築風格,歷經多次擴建,風格未受改變,只是面積越來越大,裝飾越來越豐富。
祈禱大廳現在殿內尚存的850根石柱,在在Abd ar-Rahman I及其繼任者們統治時,用於穆斯林祈禱,也是教學和伊斯蘭教法案例(Sharia law)的大廳。祈禱大廳內每行各有29個拱門的翼廊,每個拱門又各有上下兩層紅白相間的馬蹄形拱券,用紅磚和白雲石交替砌成,靈感來自圓頂清真寺,也類似於幾乎同時建造的德國Aachen Cathedral。所有的柱子和柱頭(capital)早期屬羅馬和西哥特式(Visigothic)建築風格,但自Abd al-Rahman II開始,演變為摩爾風格的柱頭。這樣傳統的摩爾式拱門具有其發展獨特、複雜性。印度穆斯林詩人、哲學家政治家Muhammad Iqbal描述其為:「無數柱子,就像敘利亞綠洲中的一排排棕櫚樹」。個人覺得跟棕櫚樹一點都不像,但真的美的無話可說。

987 年後,al-Mansur擴建部分的祈禱大廳
拱門的設計保持不變,但新柱頭(capital)的細節已大大簡化

人潮退散了
怎麼拍都覺得不夠

拱門下是巴洛克時期的畫作
成為一種有趣的混搭風格

Al-Hakam II擴建下的 壁龕(mihrab)
馬賽克裝飾的 壁龕
不僅是一個指示祈禱方向的地方
其美麗也讓人驚嘆
左右分別為交錯的 maqsura 拱門

壁龕(mihrab)位在扇貝殼圓頂覆蓋的八角形小房間中
周圍環繞著古蘭經和銘文
在頂部的牆板上為三葉形盲拱(trefoil blind arches)
以及大量風格化植物圖案的裝飾

我對這種像華美又具阿拉伯風情的裝飾毫無招架之力

在大教堂的地板下是出土的晚期羅馬馬賽克

Puerta de San Esteban
最古老的穆斯林式大門之一

Puerta del Espíritu Santo
資料來源:
延伸閱讀:
0 Comments:
張貼留言